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歡度端午的時代意涵

專欄:社論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在粽葉飄香與龍舟競渡的鑼鼓聲中,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又到來,在此謹祝福所有榮民袍澤端午節平安喜樂。
端午節又稱「端午」、「重午」或「重五」,古人因有以蘭草湯沐浴的習俗,故亦稱「浴蘭節」。唐、宋時,以午時為「陽辰」,又稱為「端陽節」,明、清時,稱為「五月節」;民國二十八年,政府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於是日殉節,特訂為「詩人節」。因此,時值盛暑的端午節,雖可追溯先人於癘疾肆虐、百毒齊出之際,各種驅邪避疫的民俗活動,但因為加入愛國詩人屈原的事蹟,更增添了表彰忠義的歷史文化意涵。
屈原是戰國末年楚國的三閭大夫,深受楚王賞識,卻因小人排擠,使他變法圖強的主張未得實現,反而被流放到現今湖南長沙一帶,他見奸邪當道,國勢日非,悲國憂時之情難以自已,最後投汨羅江以身殉國。屈原這種不惜以個人生命,向人世間黑暗奸佞勢力做最沈痛、最直接抗議的義行,乃使端午節成為我國最具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。
屈原曾在其所著《離騷》中說:「何昔日之芳草兮,今直為此蕭艾也?豈其有他故兮,莫好修之害也!」這句話充分顯示,屈原的人格特質,不僅在其不隨世俗同流合污,能堅持自己的生命理想,更在於其對國家民族有一份真摯熱愛。而這種人格特質,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學習效法的典範,這也才使屈原能名留千古。
由於對屈原的不捨,從而使得端午節包粽子與龍舟競渡,都和屈原的生平事蹟密切結合。若問為何不分古今,大家一談到屈原就會如此不捨?主要原因,一方面是因為生活於現實世界的我們,對於耿介正直、堅守正道,有足夠道德勇氣不向惡勢力或各種誘惑低頭的人,永遠充滿敬佩嚮往之情;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屈原發揮中國傳統知識分子「仁以為己任」的精神,終其一生以守護天下百姓為職責,其關懷、忠貞、愛國愛民的表現,才是世人尊敬屈原、紀念屈原的真正原因。
屈原對後人最大的啟發,在於提醒我們,都必須要勇敢承擔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,要有維護天地正氣的道德責任,不論生存的環境有多險惡,仍應堅持富貴不能淫、貧賤不能移、威武不能屈的精神,絕不可因外在的脅迫或利誘,改變鬆動原有的心志與節操。在中國歷史上,有許多受到推崇的英雄典範,諸如黃花崗「以天下人為念」的林覺民烈士,或精忠報國的岳武穆等,他們的表現正如文天祥正氣歌所言:「於人曰浩然,沛乎塞蒼冥⋯⋯是氣所磅礡,凜冽萬古存。」而屈原的特殊,則是因其事蹟與端午民俗相結合,不但成為國人共同的記憶,亦為國人上了珍貴的一課。
對照於屈原的愛國情操,榮民袍澤忠貞不二的愛國志節和為國犧牲的無私付出,實為歷史上前後呼應的價值傳承,同樣綻放出無比聖潔的光彩。換言之,如果說屈原的堅守正道,使其成為受景仰的歷史人物,則榮民袍澤「忠於國家、忠於人民、忠於職守」的大義血忱,也永遠值得國人同胞感念效法。因此,在歡度端午佳節之際,我們紀念屈原,就是在表彰忠義,亦即向榮民致敬,更希望透過端午的民俗活動,體現忠貞衛國的時代意涵,讓現代人歡度端午更具有其時代性。
(點閱次數:891)